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汉·刘向《说苑·政理》
5月17日,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朝气蓬勃的七初学子再一次踏上了外出实践研学的征途。步履不停,探索不止。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发现知识的无限可能。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和团队协作,他们将学习到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如何与他人合作达成共同目标。让我们跟随各个课题小组的脚步,一起感受七初“行走的课堂”的魅力吧。
七年级博物馆课程
穿越汉唐指南——汉唐居民城市生活研究
“旭日衔青嶂,晴云洗绿潭。”伴着晴朗的天气我们去到了宝顶山-大足石刻。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工匠们共赏这人间奇景。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大足石刻,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在唐朝末年,当北方石窟艺术逐渐走向衰落之际,它却在长江沿岸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当我们置身于这些石刻之中,不禁为古人的精湛技艺所震撼。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仿佛有着生命,诉说着它们的故事。我们在这些人间奇迹下久久伫立,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
大熊猫人工繁殖与自然繁殖的对比研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5月17日,大熊猫自然繁殖与人工繁殖对比课题小组抵达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雅安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在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研学过程。研学小组用拍照和绘画的方式记录了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通过观察大熊猫吃竹子、睡觉、玩耍等过程。结合老师和工作人员的讲解,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大熊猫的身体结构、饮食习惯、文化意义等。通过这次研学,我们意识到保护大熊猫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各研学小组也结合着自身体验再次完善了研学报告。
以知识奠定基础,以实践阅尽世间百态,只有将书中的知识“行走”起来才是宝贵的真谛。
公园城市建设与成都生态文明实践研究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视察,在成都天府新区调研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都的发展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我们尝试从传统园林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助力理解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文化根脉。
为此,课题组设置了这次外出考察的目的地崇州罨画池和新都新繁东湖公园。罨画池与新繁东湖公园,皆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瑰宝。步入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古色古香的年代。传统庭院错落有致,建筑古朴典雅,古树参天而立,水系环绕其间,绿化覆盖面广,每一处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人的建筑艺术和园林设计,更能感受到他们深邃的生态智慧和审美情趣。这些园林不仅是古人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他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
如今,罨画池与新繁东湖公园都已作为公园开放,成为市民休闲放松及学习教育的场所。公园内设有茶馆、博物馆等设施,让市民在品味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捷与舒适。
Discovering English Through Museums
在这次精彩的研学活动中,同学们首先踏入了充满诗意的杜甫草堂。这片中式古典与现代风格交织的园林,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一步一景,虚实相映,引领着同学们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在这里,同学们跟随解说员的步伐,用心感受着每一处景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仿佛能听到杜甫笔下那些动人的诗句在耳边低吟。
随后,同学们又踏入了四川博物馆,这座汇聚了巴蜀文明精华的殿堂。在博物馆中,同学们参观了汉代陶石技艺的精湛与独特,感受到古代巴蜀文明的发展与演变。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身感受着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灿烂。
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课题组的同学们来到彭州中坝森林。本次研学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户外教学活动,更是一次厨艺与徒步的双重体验。到达营地后同学们分工明确,洗菜切菜备菜有序进行,锅碗瓢盆的声音此起彼伏,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简单的烹饪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也增进了团队合作精神。
餐后,师生们一同踏入中坝森林,开始了徒步登山的旅程。山路崎岖,但同学们的步伐坚定。他们攀爬着陡峭的山坡,穿过茂密的树林,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勇气。这次徒步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身体素质,更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和毅力。希望孩子们珍惜每一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勇敢去探索去感受!
基于洛带古镇的客家文化研究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初夏,我们课题组满怀着期待来到黄龙溪古镇。黄龙溪古镇位于成都平原南部,有着一千七百余年的悠久历史,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恬淡闲适。矗立在小镇中古老的唐家大院,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它们见证了四川历史的沉浮,保留着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踏着青石板小路顺溪而下,沿路清晰地听到小溪流水叮当作响,奏响大自然初夏的乐章;看着古朴的建筑楼檐由远及近,逐渐清晰呈现于心中与眼前。这次行走的课堂中,同学们充分亲近自然,欣赏美丽自然景观,品尝地道四川美食,满足味蕾享受并亲身感受古建筑的风貌。置身其中,体验着历史沉淀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聚落发展研究
闻名遐迩的三星堆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其独特的古蜀文明遗存,为研究古代聚落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资料。在三位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首先参观了三星堆博物馆,通过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金器以及玉石器,近距离感受古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对早期聚落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及经济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在三星堆博物馆,师生们认真聆听专业解说员讲述每一块陶片、每一处房屋基址背后的故事,深刻理解聚落空间布局与环境适应的关系。研学活动中,解说员利用现场实例,生动讲解聚落发展理论;从地理环境变迁角度剖析三星堆文明兴衰的自然因素;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城市规划与古代聚落规划的异同,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相联系。
人物探“心”——名人偶像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此次外出我们来到了天府艺术公园,这里景色优美,公园中央有湖,水质清亮,风过水面波光粼粼。美术馆内环境幽静淡雅,陈列着众多艺术家们的画作和雕塑,令人流连忘返。在美术馆的熏陶下,我们仿佛与艺术家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创作时的激情与执着。
参观完两座美术馆,我们随后还去了图书馆,馆内藏书丰富,在阅览区坐满了看书和学习的人。浓厚的学习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有的课题小组继续搜集课题研究需要的资料、完成实践任务。有的小组则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书籍中,专注而充实。
此次人物探“心”之旅,在天府艺术公园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们期待着同学们在探索名人偶像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启示与感悟,也期待着他们在未来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探密古蜀文明——三星堆青铜器与汉俑、汉画像砖艺术研究
一轮千年的巴蜀明月,一座活着的百年邛窑,明月村讲述着陶瓷艺术的古老传说。本次“行走的课堂”外出研学,同学们在古朴的明月村感受陶文化的起源。在带着泥土芬芳的微风中欣赏精致的器皿,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如何拉坯,让泥土在手中翻滚与变化,制作专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在制作陶艺的过程中,我们用心去感受、观察、体验。在专注和投入中,我们暂时抛开了繁杂的学业和琐事,沉浸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世界里,获得了一种难得的轻松和自在。在实践中,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融入作品中。这种自我表达和情感释放让我们更好地关照内心、发现潜能。本次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审美熏陶,更是一次与非遗文化的完美邂逅。
探寻文物中的线与角之美
“探寻文物中的线与角之美”课题小组来到广都博物馆开启第二次研学之旅。上午,同学们首先参观了博物馆内各类珍贵文物,从古代陶瓷到历史书画,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博物馆专家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文物的历史背景,还亲手参与了“小小文物修复师”活动,通过模拟修复过程,感受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艰辛与重要性。
下午,同学们迎来了更加精彩的体验——掐丝珐琅制作。在工艺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习了掐丝珐琅的基本技巧,从选料、设计到制作,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挑战与乐趣。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深入了解了传统工艺的艺术魅力。
探寻古文物中的对称美
“探索古文物的对称美”课题组的同学们来到金沙博物馆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在这里,他们不仅领略了古文物的对称之美,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珍贵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漫步在博物馆的展厅中,同学们的目光被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所吸引。从青铜器到玉器,从陶器到漆器,这些文物无不展现着古人对对称美的追求与热爱。他们仔细观察着文物的线条、比例和构图,感受着对称美所带来的和谐与平衡。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收获了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难忘的经历作为宝贵的财富,继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向世界介绍三星堆
“向世界介绍三星堆”课题组成员深入金沙遗址博物馆,这里是古蜀文明的宝库。博物馆内,金器华贵,玉器典雅,陶器古朴,每件展品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光芒四射的太阳神鸟金饰。它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古蜀人对天地自然敬畏与向往的象征。每一次的细致观察,都让人惊叹于古人精湛的技艺与深邃的智慧。
漫步在博物馆中,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与古蜀先民共同欣赏这璀璨的文明。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玉垒浮云变古今——探寻古蜀文化之美
走进历史的大门,追随沉睡的足迹,捉摸、冥想,感受着蕴含在文物之中的脉搏。今日,“玉垒浮云变古今——探寻古蜀文化之美”课题组赴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深入探寻古蜀文化魅力。在博物馆内,学生们近距离观赏了各式各样的古蜀文物。再通过讲解员的生动介绍,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面具、符号、灰烬给现代留言,被猜测隐埋的信息,偶然泄露它们的曾经存在。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它们不仅展现了古蜀先民的精湛技艺,更传递着他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向往。学生们在观摩中感受着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仿佛能听到古蜀先民们生活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是创业家
“我是创业家”课程研学第一站,同学们来到了四川省博物馆,这里是巴蜀文化的深厚土壤。在这里,同学们不仅领略了巴蜀文化的历史与底蕴,更被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震撼。每一次驻足,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凝望,都是对知识的渴求。
第二站,同学们来到了四川鲲鹏&欧拉生态创新中心,这里是现代科技的前沿阵地。同学们仿佛置身于未来的世界,感受着科技发展的脉搏。他们聆听专家讲解,亲身体验现代科技的魅力,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憧憬。
此次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知识与文化的洗礼,更是一次心灵与思维的启迪。同学们将带着满满的收获,继续探索、学习,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词”致敬礼——苏轼IP文创中的文学表达与设计
行走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中,“词致敬礼”课题的同学们好像置身神秘的祭祀仪式中。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美玉、铜器和金器,诉说古蜀人民对天地的敬畏与崇拜。一件又一件精美的器具,好像一本又一本厚重的祭祀典籍,记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天空的向往。同学们学习金沙遗址以太阳神鸟IP为核心的文创设计,尝试运用于苏轼IP文创产品中,初步形成自己小组的产品概念图。
探索陶瓷艺术中的几何奥秘——轴对称
轴对称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它不仅出现在一些立体建筑的设计中,也出现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此次研学活动以扎染工艺为主题,同学们通过亲手实践,深入了解扎染艺术的魅力,并探索轴对称图案在扎染中的应用。扎染是技术活,它既有不对称美,也有对称美。同学在扎染制作中不断思考如何扎出轴对称,进一步体会了轴对称的广泛应用。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同时,通过团队合作与交流,增强了沟通和协作能力。
建筑中的数学之旅
探索千年古韵,畅游魅力街子古镇。第二次研学我们来到了川西第一镇——街子古镇。古镇现存以江城街为中心的六条街,街两边多为清代中晚期遗留下的古建筑。单檐青瓦,前店后院,建筑古朴精巧,地下水非常丰富,常年清水不断,有种江南水乡的味道。旅途中孩子们还体验了扎染这一非遗文化,亲手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纹路。在这样精细又浪漫的过程中,孩子们忘却了繁杂的功课,忘记平日的小小烦恼。
走进博物馆,“慢话”故事,“漫画”文物
金沙遗址是中国先秦时期重要的遗址之一,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研学时,我们首先进入了遗迹馆,大大小小的考古坑中还存留着树木和象牙的痕迹。从商代晚期到近现代耕土层,可见历史悠久。我们还参观了四个展厅,当我们见到金沙遗址著名的太阳神鸟以及金面具的金饰时,我们不由得感慨古人的精湛手艺和审美。面对金面具的模子,大家奇思妙想,做了各种各样的的形态,表达着自己对文物的理解。
大熊猫种群的复壮之路
“大熊猫种群的复壮之路”课题组踏上了前往都江堰熊猫谷的旅程。同学们仔细观察了大熊猫的体态特征、日常行为以及饮食习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画笔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瞬间。每个同学都精心绘制了自己的熊猫手账,将观察到的细节和感受一一记录下来。
此次活动能近距离观察和学习大熊猫,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力,也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以便下一步研究。
探究古代体育-揭秘水上运动
碧波湖上,龙舟竞渡,“探究古代体育”和“揭秘水上运动”课题组来到了麓湖水城。教练为同学们讲解了龙舟的发展以及演变过程。随后同学们分组学习龙舟、桨板、皮划艇的划桨技巧并体验划船的乐趣,领略古代与现代交织的运动之美。
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根据鼓手的鼓点,按“1、2、1、2......”的口号有节奏地划动船桨,体验团队协作的力量。船桨划破水面,感受着速度与激情。不仅是身体上的挑战,更是文化上的洗礼!
文明映天府,蜀光照后人——三星堆文明、宝墩文明探秘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此次历史课题组奔赴宝墩遗址,看四千五百年前的成都文明。大家在展厅中依次游览“发现宝墩”、“巍巍古城”、“稻作文明”、“古蜀根脉”四个部分,种子与器具跨越千年,讲述古蜀人民智慧。展馆虽小,大家却感触颇多。午饭后,微风习习,同学们一边休息一边完成了手工制作,并相互分享今日所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几千年前宝墩麦田上的种子仍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耕读大地,寻道自然——成都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耕读大地,寻道自然”课题组走进明月村,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实施路径。明月村非遗传承人为同学们讲述扎染知识。通过制作扎染小方巾,同学们感受扎染的乐趣,感受乡村旅游振兴发展的魅力。明月村村民还向大家讲诉了猕猴桃种植技术,现代化农业设施的应用。同学们采用走访、问卷、听介绍、实地体验等方法了解明月村产业结构、收入发展等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内容。
蓉城水韵:成都水资源现状与保护研究
“蓉城水韵:成都水资源调查与保护研究”课题组来到生物城水视界科技环保研学基地,沉浸式参观水厂车间,探索数字化净水系统,了解净水植物。
之后,全体同学来到了骑龙中水湿地公园和活水公园。骑龙中水湿地公园里丰富的生态湿地景观,不仅为市民提供外出休闲的场所,更是一个巨大的净水器。活水公园更像是隐匿在城市里的小森立,树影婆娑,小河潺潺。污水从鱼嘴流入,经过沉淀、植物吸附等自然净化过程,由浊变清汇入锦江。
经过此次研学,同学们对水的净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明白水资源的重要性。水,连接着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天府蓝网,绘就公园城市示范区,“山水人城和谐相容”新图景。
人工智能应用的现在与未来
“人工智能应用的现在与未来”课题组的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来到西南交通大学,参观机车博物馆和国家实验室,了解火车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再到电力机,最终走向磁悬浮的发展历程,感受智慧交通的巨大便利。进到创客中心,穿越时空与图灵对话,学习机器人知识,挑战并完成实践项目。
用英语讲故事之揭秘三星堆
同学们踏进金沙遗址博物馆,探寻古蜀文明的奥秘。博物馆内,各种精美的文物令人目不暇接,金器、玉器、石器等展示了古蜀人民的智慧与技艺。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感受到了古蜀文化的独特魅力。“文明永远不会消失,它熔铸在民族流淌的血液当中。”此次研学,同学们看到了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在空间重叠,知道我们来自何处,明白我们为何珍惜,厚值了家乡情怀,增强了文化自信。远方的呼声渐渐远去,但同学们对历史文化的探究还将继续。
穿越千年时空,触摸巴蜀文明
“穿越千年时空,触摸巴蜀文明”课题组来到了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了遗迹馆和陈列馆。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金沙遗址的挖掘过程,也亲眼目睹了象征古蜀文明辉煌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箔及其他精美文物,对古蜀独特的文化符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纷纷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更是一次激发同学们求知欲和创造力的文化之旅。相信同学们在感受古蜀文明魅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让文物活起来”探馆vlog——博物馆展示传播的实践与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博物馆探馆vlog”课题组来到蒲江县明月村,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蓝染工艺”,通过体验与记录让非遗活起来。
同学们挎上背篓、戴上斗笠,走到乡间田野之中采摘天然植物作染料,在非遗工坊中亲手扎布、染布。通过对蓝染非遗传承人的采访,记录下坚持守护优秀传承文化的一片热忱。
在体验过程中同学们切身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在手中留下了一份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
八年级都江堰-青城山课程
大熊猫生存现状及繁殖方式对比研究
歌德曾言:“知识需应用,意志需行动。”“大熊猫生存现状及繁殖方式对比研究”课题组的同学们,踏足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将这句箴言付诸实践。
晨曦微露,同学们便开始了对大熊猫的细致观察,每一根毛发、每一个动作都被目光和镜头捕捉,成为研究的宝贵资料。午后,大家又聚焦于“海归”大熊猫网红香香,亲眼见证了它进食的每一个瞬间,为课题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竹林边,同学们分组制作观察手帐,将一天的所见所感凝结成文字与图像,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次与大熊猫的亲密邂逅,不仅让同学们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每个生命体与生态环境间紧密的联系。
在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我们见证了知识的力量,更收获了对生命的深沉热爱。这是一次知识的旅程,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拜水都江堰,探寻水文化——让世界了解都江堰
清晨,我们从学校出发,抵达目的地时,第一缕阳光已冲破了黑暗,照在青城山的山顶上,把睡梦中的山给唤醒了。青城山一睁开惺忪的眼睛,便向世人昭示着她的魅力。
青城山,以其独特的幽静和秀美,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驻足赞叹。唐代诗人杜甫曾言:“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这正是对青城山魅力的最好诠释。
随后,我们深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区域,实地探访了这座古代水利工程的奥秘。都江堰以其“无坝引水”的独创性和“自流灌溉”的合理性,至今仍为成都平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资源。
充实的研学之旅即将结束,但我们相信,通过这次研学之旅,更多的人将会了解和认识都江堰和青城山,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从革命足迹感红色青春
“从革命足迹感红色青春”课题组来到了重庆市歌乐山,这里曾是革命先烈们挥洒热血、铸就辉煌的圣地。渣滓洞的低矮牢房和繁多的刑具,仿佛重现了那段黑暗而残酷的历史,令我们心中涌起阵阵波澜。
白公馆内,一份份珍贵的历史资料静静地陈列着,它们诉说着先辈们英勇无畏的抗争事迹。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先烈们坚定的信念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黎明之前》的演出更是让我们深受震撼。演员们以英雄的口吻,深情地诉说那段峥嵘岁月,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让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深受感动。
站在这片曾经见证无数英勇事迹的土地上,我们向为新中国成立牺牲的先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都江堰对联及碑刻研究
再拜都江堰,研学正当时。都江堰对联及碑刻研究小组走进都江堰市博物馆和灵岩书院开启新一轮研学之行。
都江堰市博物馆位于郁郁葱葱的奎光塔公园内。馆内展出多件当地出土的石刻文物——涵盖了艺术石刻、墓葬石刻和唐代石经三大门类。七初学子与讲解员互动频繁,展现出对碑刻文化的强烈兴趣,并初步了解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不同于奎光塔书院,灵岩书院位于灵岩山上。一路上,草木葳蕤,大家拾级而上,勇攀高峰,登顶的疲累在看到古朴的山门时全然消失。小巧精致、颇具匠心的书院赢得学生们声声赞誉,直至离开,仍旧念念不舍。不知下一次,我们将在何处重逢?
都江堰灌区水质变化分析与水质保护策略研究
2024年5月17日,研究小组赴成都市第三自来水厂进行实地学习,对生活污水处理流程进行了深入学习。在专业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了生活污水处理的四个主要环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并见证了相关设备运作的全程。
当日下午,同学们在永安河开展取水实验,亲身体验水质指标检测的过程。通过采访当地居民,得知他们对当前水质表示满意。随后,同学们参观了双流区水质检测站,对我国目前应用的自动化水质检测技术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此次研学活动成果丰硕,同学们对水质净化及检测领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水质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都江堰桥文化研究
2024年5月17日星期五,都江堰桥文化研究的同学们怀揣着满心的欢喜与期待,踏上了探寻历史与文化的旅程。他们兴高采烈地造访了美丽的奎光塔公园和富有韵味的灵岩书院,沉浸在这场知识的盛宴中。
奎光塔,是中国层数最多的古代砖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学们站在塔下,仰望着这座巍峨的古塔,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他们纷纷合影留念,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
接着,同学们踏入公园里的都江堰博物馆。讲解员以细致入微的讲解方式,带领他们穿越时光,领略都江堰的辉煌历史。随后,他们来到了灵岩书院。这里书香四溢,仿佛能听到古代学子琅琅的读书声,看到大师们孜孜不倦地传授知识的身影。最后,师生们来到了充满现代气息的仰天窝广场。这里是都江堰的网红打卡地,见证了这座城市的高速发展。同学们在广场上欢聚一堂,共同感受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
都江堰水利工程及水利建设的应用研究
“都江堰水利工程及水利建设的应用研究”课题小组,怀揣着对古人智慧的敬畏与好奇,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之旅。他们观之形,细心揣摩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精妙布局的形状特点;悟之理,运用物理知识深入解析都江堰治水的原理与智慧;建其模,凭借精湛的技艺绘制出水利工程草图,将古人的智慧之美跃然纸上。
每个研究小组都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他们通过列举丰富的文献资料、拍摄生动的视频、精心制作的实验模型,以及精美的绘画示意图等多种方式,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多维度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对都江堰深厚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古人智慧的一次深刻领悟与赞叹。
人工智能的现在与未来
“人工智能的现在与本来”课题小组前往了西南交通大学进行,展开了一场充实而富有启发的学习之旅。
在上午的时光里,我们得到了资深老师的细致指导,深入探索了工业机器人的强大功能及其精密的运作原理。在老师的悉心引领下,我们甚至亲自动手操作,学会了使用工业机器人机械臂绘制出精美的校徽图形和文字,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充满乐趣的实践体验。
午后,阳光明媚,我们跟随老师的步伐来到了磁悬浮列车研究中心。在这里,我们深入了解了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原理,其高速、平稳的运行方式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亲身体验了磁悬浮列车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科技与速度的美妙结合。
西南交大之旅不虚此行。这次参观学习我们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了众多高科技产品和硬件,收获许多关于人工智能和工业技术的宝贵知识,也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憧憬。
武术兵道
5月17日,七中初中短兵队(简称“七初短兵队”)与泸州梁才学校短兵队于泸州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交流活动。此次交流旨在共同提升短兵运动水平,传承和弘扬武术文化。
七初短兵队清晨抵达泸州,首先参观了梁才学校的校园环境及武术训练场地,对其严谨的训练氛围表示赞赏。在初步交流中,两校队员分享了短兵运动的心得与经验,并探讨了技术提升与运动员培养等问题。
随后,七初短兵队队员们尝试了泸州梁才学校的短兵训练,观摩并学习了对方的训练方法和技巧。在教练的指导下,两队队员进行了实战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练们也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为队员们今后的训练提供了宝贵建议。
经过一天的交流切磋,两校短兵队队员均表示收获颇丰,不仅提升了技术水平,还增进了友谊。
用数学的方法间接测量古建筑的高度
“用数学的方法间接测量古建筑的高度”研究小组怀揣热情,踏上了青城山的研学征途。在这山水相映的壮丽画卷中,师生们不仅陶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以数学的智慧,开启了一场测量古建筑高度的探索之旅。
他们运用实地测量、精准的数据分析、以及巧妙的数学建模,逐步揭开了用数学方法测量建筑高度的神秘面纱。每一次的团队合作,都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点燃了他们对数学的无限热爱与浓厚兴趣。
这次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师生们在数学的世界里遨游,用智慧丈量着古建筑的巍峨,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悟着生命的美好。
中国智慧——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特点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建筑艺术特点传承与创新研究小组,到访新津观音寺,再次对千年古寺展开了观察与研究。通过观察与聆听讲解老师的讲述,了解观音寺的毗卢殿作为中国传统古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特点及艺术风格。观察学习建筑外观过后,同学们走进殿内赏析学习寺内的四大明代壁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妙绝伦。
在探访完新津观音寺后,同学们乘车前往位于天府新区的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感悟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融合,品味古为今用的典型案例,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启发同学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识。
江育锦城,水润天府
江育锦城,水润天府课题组怀揣着对河流与城市景观间微妙关系的探求,再次踏上了研学之路。这次,他们的足迹来到了黄龙溪古镇与东安湖公园。
在黄龙溪古镇,课题组穿梭于古老的街巷之间,感受着河流带来的历史韵味与独特风情。他们驻足于河畔,仔细观察着河流如何与古镇的建筑、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随后,课题组移步至东安湖公园,这里的水波荡漾、绿意盎然,为城市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色彩。同学们漫步于湖畔,欣赏着滨水景观的别样风情。他们利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了游客和周边居民对滨水景观的感受,收集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
通过这次研学之旅,课题组不仅加深了对滨水景观的研究兴趣,更在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中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访旧巷古镇,品天府风韵——都江堰古镇民俗文化研究及线下推广
这是一座“被遗忘”的古镇;也是藏在烟火气里的千年古镇。“一朝唐昌,千年崇宁”足够表明唐昌在往日历史中的风光无限和热闹。盘桓于古镇,身旁的灰砖黛瓦都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我们研究屋脊屋檐,每当在观摩拍摄这些巧夺天工的历史风物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屋檐也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岁月悠悠,长河漫漫,古人的智慧如同灯塔,照亮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指引着后来者探索未知,创造新的辉煌。这条路,虽长且艰,却意义非凡,值得我们毅然决然地走下去。
用“相似三角形”相关知识方法间接测量古建筑的高度
本次行走的课堂,我们来到了眉山的三苏祠。参观三苏祠,深入了解苏氏家族,重点了解了苏轼的生平事迹与他在文学、书法、绘画、为官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同学们对三苏进行祭拜,表达对三苏的景仰与敬意,对先贤的怀念。三苏祠博物馆的艺术魅力令人赞叹,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江南园林的秀美,又有四川民居的古朴。我们对这些美丽的建筑物展开了测量并计算出了建筑物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三苏祠深厚的文化底蕴及高尚的人文精神,也完成了运用数学知识对建筑的测量。
建筑之美与黄金比例
“建筑之美与黄金比例”课题组来到了眉山三苏祠。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使用皮尺、标杆等工具,对古建筑进行了数据测量。并利用相似、全等相关知识,解决了直接测量无法达到某高度的问题。再利用所采集的数据,分析了建筑中满足黄金比例的长方形、三角形,同学们感受了浓浓地数学文化,也收获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践。
让世界听我说之对话都江堰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继第一次出行前往都江堰后,“让世界听我说之对话都江堰”课题组第二次外出行走至青城山。借着讲解员的介绍和实地考察,课题组对两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渊源进行挖掘对比,以更好地向世界阐释“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意。期间,组内伙伴偶遇了外国友人,并对其爬山体验和景区内的英文标识对他们的帮助和作用进行了采访,以期更好地让本课题组的研究得以完成。
都江堰安澜索桥的设计与结构研究
第二次外出中,我们来到了元通古镇,在这里我们首先观察了解了汇江桥的结构与设计,将其与安澜索桥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异同。并用拍照的方式记录下来,为结题报告打下基础。下午,我们自己设计并制作了简易索桥模型,亲身感受了索桥的承力特点,并在回校后完善美化了模型,很有成就感。经过这一天的学习,我们获得了许多知识,对研究进一步深入,受益匪浅。
中国古建筑美学研究
古建筑美学课题组的同学们前往新津观音庙。由于主殿观音殿正在文保修缮中,同学们主要参观的是观音殿的外部建筑结构和毗卢殿。毗卢殿于公元1462年建成,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两壁绘制十二圆觉菩萨壁画,壁画绘制精美,是明代宫廷画师的精品。在讲解老师的灯光下,500年前的壁画上的珍珠和黄金等名贵的色彩依然闪亮。由于寺庙内壁画禁止拍照,各个小组都采用临摹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研究素材。
下午同学们前往天府国际会议馆,会议管棚顶为钢质的榫卯结构。通过古今建筑的融合展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参观结束,同学们回到学校,各小组整理研究成果。
都江堰与天府农耕文明
千百年来,在都江堰水利工程涵养之下的天府之国孕育出了丰富独特的农耕文明,此次出行,“都江堰与天府农耕文明”课题组的师生来到了蒲江县甘溪镇的明月村,通过体验以板蓝根为原料的蓝染、参观猕猴桃与柑橘种植基地、了解浦江特色茶叶“蒲江雀舌”,师生一行在领悟明月村独具特色的农耕文明的同时,更是对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有了新的理解。
“辉煌巨变”——以改革开放后的成都为例
“辉煌巨变”课题组实地考察了成都老工业的缩影——“东郊记忆”。了解他的前世今生,寻找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中的转型探索,赓续东郊人奋斗精神。
出发前,四个小组根据老师的指导,分配了相关的任务。我们还专门聘请了一位70岁的老成都“任老师”做专业的导游讲解。任老师精心设计了一条考察路线:厂区大门、厂区主道、红砖修建的车间厂房、绿皮火车停靠站等等。每到一个典型景点、老设备和老厂房,他都进行了生动详细的讲解,把大家拉回到东郊发展的时空隧道。
经过实地考察研究,同学们发现,在时代的博弈中,东郊老厂卸下了历史的使命和光环,逐渐成为城市的记忆。今天的人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更为崭新的方式将东郊工业精神传承。
非遗里的中国 走进四川
走进桂溪生态公园,仿佛置身于杜甫诗中所描绘的画卷之中:“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满眼的绿意,耳畔的鸟鸣,无不让人感受到春日的生机与活力。学子们在这里放飞心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享受着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在竹琴大师谢赤非的《非遗音乐主题讲座》中,学生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古老的年代。谢大师用他精湛的技艺和深情的演绎,为学生们展示了竹琴音乐的独特魅力。学生们在聆听中感受到了传统音乐的深厚底蕴和无限可能,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研学活动还安排了丰富的互动拓展环节。在研学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种游戏和挑战,尽情舞动,展现出了青春的风采和活力。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研学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短暂但美好的研学之旅暂时画上句号,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悟回到校园。展望未来,七中初中的学子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探索知识的海洋,追求卓越,发展更全面的自己。这次研学活动也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和美好回忆,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目标。
版权所有:成都七中初中学校 技术支持: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信息科技中心 备案序号: 蜀ICP备10018534号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天环街199号(天环校区) 成都高新区荟锦路63号(锦城校区) 邮政编码: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