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下午,天环校区与锦城校区同步举行了以“启智而润心,博学而笃行”为主题的2025-2026学年度活动课启动会。天环校区活动课总辅导员敬业佳和锦城校区活动课总辅导员彭娅林分别主持会议。
过去一学年,学校持续完善“一理念三层级四大群”课程体系,两校区共开设选修课50余门、社团课40余门、艺体高水平训练队20余个,涵盖兴趣特长、学科拓展、科创探索、人文素养、艺术审美等多个维度。《诗画中国》《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口才达人》《我是创业家》《模拟联合国》等人文课程,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文化自信和真实场景中的逻辑思辨能力。《花样数学》《神奇的物理世界》《无土栽培》《地理探索》等课程通过实验探究、模型制作、数据分析搭建起科学素养的发展平台,拓展了学科课堂的尺度。艺体高水平训练队、信息学竞赛、玩转机器人等课程致力于固本培优,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了专业化成长路径,同时也架设起七初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体系化建构的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
七初活动课进一步向“动态生成”转变,突出项目式、合作式、跨学科学习的设计理念。
天环校区优秀选修课代表曹琴老师以“看见情绪、理解成长”为主题,分享《心理万花筒》课程如何通过心理学视角助力学生自我认知与情感发展。老师们精心设计体验式活动,学生们真心喜爱、踊跃参与,并在过程中重新认识自我,收获成长。
天环校区优秀社团课代表张馨艺老师,结合真实议事案例,阐述《模拟联合国社团》在拓展国际视野、培育批判性思维与领导力方面的独特路径。该课程通过构建沉浸式国际事务模拟场景,让学生站在不同国家角度思考问题,在博弈中学会共情,在辩论中学会担当,使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和决策能力。
锦城校区英语组胡敏老师分享的《英文绘本创作》课程,整合英语、美术与数字技术,引导学生完成从创意到成品的完整项目流程。绘本创作是融合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大素养的绝佳载体,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提供了用图画、故事等多元方式深度学习英语的机会。
锦城校区体育组朱玉章老师则分享了“青蓝携手”模式下体育高水平训练队的建设经验,彰显课程共建、师资共育的校本实践新模式。六年来,学校体育组开展了以“科学选材-系统训练-竞赛检验”为核心的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为学生个性化定制训练方案。一张张赛事获奖证书,一次次破纪录的成绩数据,印证了训练队专业培养方面的育人成效,凸显了学校体育课程专业化、系统化建设的扎实水平。
规范是课程质量的基石,制度是持续发展的保障。
天环校区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万里航老师与锦城校区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朱思多老师分别就新学年活动课提出具体要求。两位老师均强调课程实施需“目标清晰、过程规范、成果可溯”,注重教学实效与过程管理。万里航老师重点明确了课堂常规、资料提交与评价机制等操作规范,强调构建“教学-实践-评价”闭环;朱思多老师则突出“目标与过程双清晰”原则,要求教师强化课时设计与任务分层,实现“可操作、可检测、可延续”。两者共同指向课程的系统性、规范性与育人实效,为活动课高质量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理念的高度,决定教育实践的深度与广度。
副校长朱文英老师在总结中谈到,活动课程是学校落实“双减”政策、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核心举措,是实现素养导向教育转型的重要路径。她强调,活动课必须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立场,融通学科逻辑与生活实践,在规范与创新中构建“有温度、有深度、有效能”的七初课程文化。
副校长吴旭光老师从校本育人价值观出发,进一步阐释活动课应始终服务于“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他强调,课程要在激发兴趣与培养能力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注重核心素养的扎实积淀,也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发展节奏,实现“基础与特长并重、规范与灵动共存”的双向融合,真正让课程成为学生探索自我、连接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桥梁。
新学年,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将继续以课程创新为支点,持续推动教育从知识传递向素养生成转型,聚焦活动课程的育人效能与实践机制,在活动中育人,在创新中前行!
版权所有:成都七中初中学校 技术支持: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信息科技中心 备案序号: 蜀ICP备10018534号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天环街199号(天环校区) 成都高新区荟锦路63号(锦城校区) 邮政编码: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