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0日下午,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四川省教育信息化与大数据中心、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指导,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主办,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教育集团、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承办的数字变革·智创未来丨四川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研讨活动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教育集团第2届教育研讨会、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第18届教育研讨会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音乐厅开幕。来自全国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00余所学校的教育同仁围绕“数字变革·智创未来”这一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深入研讨。


莅临本次开幕式的领导与嘉宾有: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政涛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顺
成都七中老校长、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办学指导专家王志坚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党支部书记韦保宁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人力开发研究室主任王俭
成都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鑫燚
北京第十二中学校长管杰
上海延安初级中学原校长许军
广东实验中学校长蔡骘
四川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处处长周斌
四川省教育信息化与大数据中心主任李莹
四川省教育信息化与大数据中心资源研究所所长罗海峰
四川省教育信息化与大数据中心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严寒
四川省教育信息化与大数据中心培训推广中心副主任李雪
成都市教育局科技与信息化处处长缪凯
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主任张屹
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副主任倪宏
成都高新区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总督学匡世联
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党委书记、成都七中副校长、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李笑非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石敏
以及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第19期全国优秀党组织书记校长高级研修班、云南省双江县名校长主持人及成员培训班学员,四川省各市州教育主管部门、电教部门负责同志,四川省冰洁· 罗海峰名师工作室成员,各市州电教、教研部门代表,各市(州)中小学校书记/校长、骨干教师代表,“四川云教”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联盟、四川省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第15联盟中学组成员学校,四川省及成都高新区李笑非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学校。
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郑蕾主持开幕式。

成都高新区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总督学匡世联女士首先向与会领导和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她谈到,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主阵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主动适应这一变革浪潮,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时代命题。她分享了成都高新区关于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实施措施,期待通过与会专家的真知灼见和各教育同仁的智慧碰撞,进一步明晰“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路径,破解实践中的难点、堵点,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科学应用和创新发展。

四川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处周斌处长致辞。他首先代表四川省教育厅向与会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向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者致以诚挚的敬意。周斌处长谈到,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成为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和育人质量的核心动力。此次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教育”,既是对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积极响应,也是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国家试点的重要推动,期待大家“聚焦素养提升,推动学AI;聚焦教育变革,深化用AI;聚焦创新突破,加速创AI;聚焦安全管理,强化护AI。”他表示,“人工智能+教育”是系统工程,希望大家能携手并肩,奋力书写四川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张屹主任致辞。他谈到,“人工智能+教育”是当前亟待思考和破解的时代命题,《数学之美》一书中关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史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并分享了成都市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措施和初步成效。他表示,在当前人工智能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去探讨面向未来的教育,意义重大、价值非凡,期待与会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帮助大家进一步找准教与学变革的有效路径,推动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终身好奇、引导学生终身学习。

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指导,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聘请李政涛教授担任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办学指导专家,聘请李玉顺教授为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指导专家。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总督学匡世联、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石敏校长为两位教授颁发特聘专家证书。

本次“数字变革·智创未来”教育研讨为期一天半,精心设计有书记/校长论坛、AI赋能教学课堂展示活动、AI赋能学科教学论坛、七初论坛等,涵盖专家主题报告、精品课例观摩、论坛专题研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工作坊、人工智能创意项目学生路演等多个精彩板块。期待各教育同仁能在这场思想的盛宴中碰撞智慧的火花,共同为构建四川智慧教育新生态凝聚力量,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李玉顺教授做《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主旨报告。

李玉顺教授从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发展的影响、AI对高质量课堂教学创生内在逻辑、人工智能融合实践及其当下趋势三个方面进行高屋建瓴的分享。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赋能教育创新性发展,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存、共教、共学”成为数智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选择,“人机协同”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日益凸显。他分享了北京市关于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措施,指出“人工智能+教育”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需要常态化推进的教育实践,是效率提升和效益生成的双重性助力。他表示,教育正在跨越传统经验范式的教育学,迈向科学范式教育学。人工智能在宏观上系统性支撑引导着育人实践,在微观上赋能着教育实践的资源开发、课堂实施等各个方面。李教授呼吁大家要主动转变观念,将拥抱改革的意愿转化为扎实行动,共同推动教育迈向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的未来。

11月20日,书记/校长分论坛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音乐厅举行。本次论坛以 “人工智能 + 教育” 创新应用为主题,旨在汇聚各位专家、书记、校长的智慧,通过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指引方向。

成都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鑫燚主持论坛。

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做主题为《人机协同,智慧共生——成都七中AI赋能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专题报告。

易国栋书记谈到,“互联网+”核心是“连接”,“人工智能+”核心不仅是“连接”,更是“赋能”。面向未来,成都七中迅速行动,通过“内建机制、外强链接”双轮驱动,扎实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对内,拟订顶层实施方案,引进AI专业博士,设立AI中心,成立AI种子教师团队,营造校园AI创新应用生态;对外,紧跟专家、学术前沿和应用榜样前沿,携手AI头部企业,保持理念同步、技术共进。面对AI时代的教育逻辑重构,易国栋书记强调,学校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重塑教师专业角色和构建数据驱动的智能校园生态系统三个关键,并结合“三个任务”、“ 四维协同”等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落地实施。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管杰做主题为《彰显育人本质的“师-生-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的专题报告。

管杰校长以“如何构建‘师-生-机’新型学习共同体”为切入点,分享了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办学思考与实践路径。他表示,教学变革的核心是一种因应社会形态变化的关系重组,指向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需要教师从“讲授者”到“协同设计师”,学生从“接收者”到“主动探究者”,技术从“认知”到“工具伙伴”,目的是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管校长进一步分享了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的“师-生-机”学习共同体建构框架,包括目标层、设计层、实施层、伦理层四层级和助评、助学、助教的数智三系统。展望未来,管校长期待迈向更具深度的数智化课堂,创设更复杂、更开放的问题情境,建立智慧的校园数字基座,尝试沉浸的立体交互体验等,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贯穿其整个学习生涯的个性化支持,赋能其终身成长。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原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许军做主题为《浪潮之上:技术创新&教育坚守的理性抉择》的专题报告。

许军校长谈到,走向智能时代势所必然,教育当有所为;且培养人才应该顺势而为,为学习者赋能。他以“AI教育的核心价值为何而用?”“ AI教育的应用场景能有何用?”“ 智能时代的教育变与不变?”等五个核心问题引领实践思考,并进一步明确学校实践的三个支点: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着眼点,以“价值观、学术道德与伦理”为立足点,以“应用场景及学习策略、路径、方法”为着力点。他强调,不能用机器的“深度求索”代替人的“深度思考”,学校教育必须坚守素养导向,通过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最后,他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心怀敬畏、行有所止,深刻认识到技术的使命始终是为人的发展赋能。
广东实验中学蔡骘校长做主题为《广东实验中学教育数智化转型行动研究》的专题报告。

蔡骘校长系统介绍了学校推进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实践路径与阶段性成果。他表示,广东实验中学以“三全两高一大”为纲领,以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为主要方法,以促进各类数智化教育场景落地为主要途径,行稳致远开展“智享省实”工程,坚持不懈推动教育数智化转型逐年落地。蔡骘校长指出,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为此,学校引入并深度应用AI技术,探索AI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规模化、深度化应用,实现了教学的精准化、个性化、数智化,并以AI赋能省实教育创新,助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集团办学。他谈到,路虽远,行则将至,省实愿同更多教育者携手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更多可能,携手迈向未来。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党委书记、成都七中副校长、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李笑非做主题为《培养AI时代的创新者——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探索》的专题报告。

AI时代,书记、校长应具备什么样的数智领导力?李书记从与时俱进的学习力、敏锐多维的洞察力、前瞻系统的规划力和勇于实践的行动力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随后,李书记以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为实践案例,分享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路径。在育人实践中,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推进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体系化和人工智能教学实施项目化,提升学生素养;同时结合兴趣激发、协同育人等措施,促进人工智能创新活动融合化与人工智能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落实人才培养。她谈到,这些举措的核心,都旨在实现育人理念的根本转变,将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智慧的创造者。面向未来,学校将坚定不移地深化教育转型,既努力培养AI时代的创新者,更积极培养美好世界的创新者、人类未来的创造者。
专家点评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政涛教授进行点评。

李政涛教授在点评中,首先高度概括并精要阐释了与会书记、校长们聚焦“课堂、协同、育人、转型、创新”五大核心分享的校本化实践案例。着眼于未来,李教授提出“四个更多”的进阶期待:要更多迭代,教育应引导人机关系从初级的“协同”、中级的“融合”,最终走向高级的“共生”形态,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的共同进步;要更多交织,构建纵横交错的发展网络,纵向注重各学段的有机衔接,横向强化学科壁垒的打破与融合,实现人工智能全方位、立体化地渗透至教育肌理;要更多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须与科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及校家社协同育人等领域形成合力;最后,要更多融合,推进双师融合、双线融合、五育融合、人机融合等,着力构建教育融合新生态。
本次书记/校长论坛,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引领,又有脚踏实地的实践路径参考,为教育者提供了思想启迪和经验借鉴。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是一项关乎长远的系统性工程。面向未来,我们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以更智慧的方案应对挑战,以更紧密的协作汇聚力量,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奋力谱写教育强国的崭新篇章。

版权所有:成都七中初中学校 技术支持: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信息科技中心 备案序号:蜀ICP备10018534号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天环街199号(天环校区) 成都高新区荟锦路63号(锦城校区) 邮政编码:610041